四工位軸承內外圈淬火機床
張光榮
(寧夏機械研究院,寧夏銀川,750001)
摘要
分析了氣動四工位淬火壓床的特點與優勢,探討了適用于高碳鋼軸承淬火的機床與配套的模具結構。介紹了壓床對于各種形狀、尺寸被淬工件的適宜性,為滿足淬火工藝要求,實現模具保持
壓力淬火提供了新型的自動化設備,是高碳軸承鋼淬火較為適宜的工藝裝備。
關鍵詞
四工位 氣動 滲碳鋼軸承 淬火壓床
作者簡介
張光榮,寧夏機械研究院院長,正高職高級工程師,機械專業,各淬火壓床的機械結構、總體設計,課題組長,專利發明人。
4 - Ram Inner and Outer Bearing Rings Quench Press Zhang Guangrong
(Ningxia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,Ningxia Yinchuan 750002, China)
Abstract:
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y of pneumatic four- ram quench press,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the quench press and tooling for high-carbon
steel bearing .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suitability for quenching the different shapes and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parts, a new type full-automatic equipment is
provided for meeting the quench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and to complete the quenching process by the tooling keep pressure, the press is suitable for high-carbon
steel bearing and it has obtained patent right of the country.
Key words:
four- ram pneumatic carburizing steel bearing quench press
一、 概述
四工位淬火壓機是針對高碳軸承鋼(GCr15 系列)軸承內、外圈套類工件進行模壓淬火的壓淬設備。在淬火過程中,為了減少工件變形,采用壓機與相應的模具配套,將加熱到淬火溫度的工件用調定的力壓緊并保持,垂直進入淬火油液中,淬火油液按設定的方式流動冷卻工件,淬火完成后,模具與工件同時出油,釋放工件,完成模具保持淬火過程。使用該機床可以大大減小淬火變形、保證淬火質量和零件尺寸穩定的目的。該壓床與轉底加熱爐或其他各種類型的加熱爐配套使用,被淬工件包括圓柱滾子軸承、圓錐滾子軸承、球面滾子軸承、球軸承等的內外圈。對于大型工件可以配備機械手上下工件,包括機械手在內,各工位設計成單工位程序自動控制, 也可手動控制。
該設備原理獨特、結構新穎、使用范圍廣,具有自動化程度高,工作可靠性強,淬火工件質量穩定、模具通用性強、占地面積小等顯著特點。采用該設備可大大提高淬火工作效率,減輕勞動強度,降低廢品率,促進工廠熱處理工藝水平上臺階。
二、 設備的主要技術數據
1 |
淬火零件數量 |
1~4 件(四工位) |
2 |
淬火時間設定范圍 |
0~99.99 小時連續可調 |
3 |
油循環冷卻時間 |
手動,每工位可單獨設定 |
4 |
被淬火工件尺寸 |
直徑:φ75~φ450mm,高度:25~250mm |
三、工作原理
圖一所示為四工位組合壓床,可同時或分別完成四個工件的淬火過程。主機 1 置于油池 2內,通過冷卻管道 11 向油池注入冷卻油液并不斷循環,工作時,加熱的工件經滾棒 10 滑入下模具 5 上,或者由人工或機械手抓取放到下模具上。啟動按鈕,由動力缸 8 推動上滑塊 7下行,帶動上模具 6 壓緊工件,由于上滑塊的動力大于下滑塊的支承力,上下缸的壓力差等于模具對工件施加的作用力。在上模具即將接觸工件時,下模具內腔提前通入冷卻油,此時,上模具通過工件繼續推動下滑塊 3 下行,將熱工件及下模具推入成滿冷卻油的油池中急冷,保持,實現工件淬火。淬火結束后,上、下滑塊換向,由下滑塊動力缸推動工件及上滑塊出油,上滑塊上行釋放工件,到位后,取出淬火工件,完成一個模具定型淬火過程,原位等待下一個循環的開始。
上下滑塊通過導軌與立柱連接,滑塊上裝有連接模具的快換接頭 4,上下接頭保證嚴格同軸。操作按鈕 9 置于壓機的前方,便于操作,面板上設有啟動按鈕和緊急停車按鈕。電源總開關和所有的控制器件置于電控箱內,電控箱的面板上有指示儀表和各單元的淬火時間設定元件。油池中的油液來自于中心油庫,借助于油泵,通過特殊設計的管路,使油液按要求的流動方式冷卻工件,高出模具液面的油液通過溢流管流回油庫,油液在油池中不斷循環,加大冷卻效果且不使油溫升高。壓機的工作部分進行了以下滿足淬火工藝的設計:1)采用了氣缸或油缸對壓和入油一氣呵成的動作方式,壓緊與入油同步,保證了工件的急冷速度; 2)上下模具分別裝在上下滑座上,上下滑座在同一導軌上運動,可嚴格保持上下模具的相對位置和運動精度;3)模具對被淬火工件的壓力可調,既保證紅熱工件不會受壓力變形,又保證淬火過程中克服工件的淬火變形; 4)每個工位相對獨立組成一個組元,各組元可按需要單動或聯動,便于和不同的加熱爐配套,適應不同的加熱時間和出爐件數;5)各單元獨立的半自動或自動程序控制。
四、淬火模具
該壓床配套的是一種結構簡單、適應范圍廣的錐形自定心模具如圖二。模具 5、6 安裝在接頭上并對中。在下滑塊有冷卻進油管與下模具的內部連接,通過控制,保證上下模具接觸工件時,由下模具心部向工件內部噴出冷卻油,并經過模具表面的凹槽流出,流動冷卻工件內部。被淬工件在模具的保持下,內、外同時有流動的冷卻油急冷淬火。每套模具由快裝座 1、6,快裝接頭 2,擋油板 3,上模具 4,下模具 5 組成。模具結構圖參見圖七。模具采用錐形工作面,工作時,錐面與工件的圓角接觸,既能定心使工件自位,又實現了淬火時阻止工件變形的目的,且每個錐面模具都可以涵蓋一定的工件尺寸范圍,可以減少模具的數量,縮短工件更換規格時更換模具的輔助時間。模具的表面進行了特殊涂層處理,摩擦力小、耐磨耐高溫,便于工件自位。模具與主軸的連接采用快換結構,保證了模具的互換,并且使更換模具的時間縮到最短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每臺淬火壓機有四個工位,每個工位配備一套模具,按照工件尺寸不同,模具分為大中小多種組別,各組尺寸有一定范圍的交叉,以保證適宜于φ75~φ450 直徑范圍的工件,每種模具都可以適用于 25~250mm 的工件高度。各工位的模具可以互換,依據生產產品規格,可以任意組合大小模具,對大型模具配備有拆裝裝置,以方便使用。
五、設備的特點
本壓機對淬火的工作部分進行了以下創新設計,具有以下功能和特點:
1) 采用“C”形開式機身,增大了工作空間,機身及底座全部采用板焊結構,各工位機身與運動部件、控制系統、冷卻系統自成一體,各工位可獨立工作,依據不同的工件直徑更換相應尺寸范圍的模具,可適應直徑:Φ75~Φ450 mm、高度:25~250mm 范圍內的工件的淬火需要。
2) 采用雙氣缸對頂工件的方式,氣缸驅動上下滑塊下行、通過安裝在滑塊上的上、下模具對工件施壓,壓緊和入油同步動作的方式淬火。下氣缸采用特殊的耐高溫氣缸,保證該缸在高溫油液內長期正常工作,上、下滑塊均設有可調節定位裝置。
3) 模具對工件壓緊力可通過調整上氣缸的壓力進行設定,作用在工件上的力主要取決于下氣缸的上、下腔的氣壓差,調節該氣壓差可實現下滑塊的升和降,以方便調整。
4) 上下模具分別裝在上下滑塊的模具安裝座上,安裝座設計成快裝結構,以減少換模具時間,模具安裝座的接口可保證不同模具的互換安裝;5) 每個相對獨立的工位可以按生產需求組合配套,如對于四工位壓機,其中二個工位可以安裝大模具,用于大尺寸套圈的淬火,二個工位安裝小模具,用于小尺寸套圈的淬火,或者其它的不同組合。
6) 對安裝大模具的工位上可以配備機械手,機械手可以分別為兩個或全部工位提供上下工件的服務。機械手的動作與工位程序相配合,實現了二個工位或整機的單機自動化。
7) 下滑塊與下模具的結構能保證在被淬工件內孔優先并連續噴油,保證工件的淬透性。
8) 各單元獨立的調整或自動程序控制,每個單元都設有調整、循環轉換開關。在調整位置,設有上升、下降按鈕,啟動按鈕,上滑塊可以在任意位置停留,便于更換模具;在循環位置,只要啟動循環按鈕,壓機會按照設定的程序自動循環工作;需要中途停止運行時,按下急停按鈕,一切運行停止,各運動部件返回原位。
9) 電氣控制部分采用三菱 PLC 可編程序控制器,主要電氣元件采用進口產品;控制箱上設有手動淬火時間設定,PLC 內有若干時間延時,可按給定的淬火要求實現自動程序控制。
10)在軟件設計中采用模塊化結構,每個工位分兩個模塊—“ADJUST”模塊與“AUTO”模塊。無論壓機處于何種位置,在“AUTO”模式時壓機會自動運轉至待料位置。軟件中采用了各種有效措施,確保壓機嚴格按工件淬火工藝要求運行。
11) 油箱通過管道和油泵與中心油庫連接,油泵連續向油箱供油,通過管道,冷卻油被輸送到被淬火工件附近,并形成繞淬火工件的流動,保證冷卻均勻;高出淬火液面的油液通過溢流流回油庫,保證油箱內的油面的高度并使箱內的油液流動循環。
12) 該機床通過了生產應用考驗,機床在企業成功應用,質量完全達到工藝標準要求,工件工作面的圓周跳動及錐度在 0.12mm 之內,工件收縮量控制在工藝留量之內,尺寸離散性很小,沒有意外因素,淬火后的成品率保持在 99%以上。
由于機床的設計思想獨特,結構及造型新穎,該機床已經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。